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教育论文 >

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浅层化之避免

时间:2014-06-10 14:21 点击:
摘要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比较普遍,导致学生文言基础不扎实。本文以苏轼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为例,对如何避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浅层化,让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一定的深度,作了一些探索。 关键词 文言文;教学;浅层化;案例 当前高中文言文


  摘要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比较普遍,导致学生文言基础不扎实。本文以苏轼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为例,对如何避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浅层化,让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一定的深度,作了一些探索。

  关键词 文言文;教学;浅层化;案例

 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比较普遍。据笔者所做的调查了解,有近50%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,偏向“古汉语”的教学,只满足于疏通字词,翻译句意,重“言”轻“文”,字、词、句教学比较扎实,而对“文”的教学则比较随意,只要学生了解或读懂文章的大意,停留在表面的浅层化的分析理解上,对文言文教材缺乏深入的分析;有近30%的教师由于受到课改的影响,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,重视学生对“文”的理解,偏重在引导学生“涵泳”感悟文章。文言文教学不论是重“言”轻“文”,还是重“文”轻“言”,都是文言文教学浅层化的体现。笔者因有感于此两种现象的普遍,在福建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(中学语文①班)结业汇报展示课上,以苏轼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为例,对如何避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浅层化,让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一定的深度,作了一些探索。现将自己的教学反思与感悟整理如下,希望能够有助于高中文言文教学。

  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是苏轼在晾晒书画时,发现亡故的友人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画《筼筜谷偃竹图》,见物生情而写下的杂记,是一篇典型的体现苏轼文理自然、姿态横生特点的散文。文章以画为线索,睹物思人,庄谐相对,情深意切,“语言天然本色,朴素清新,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,滔滔汩汩,毫无滞碍,所用语言不加雕琢,文从字顺,活泼流畅。正如明代王舜俞所说:‘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,只随便记录便是文’”,面对这篇“随便记录便是文” 的精美文章,该如何教学,才能教出深度呢?我是这样教学的。

  第一课时,为深度教学打基础,铺平道路

  首先,布置学生自学,预习课文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学生对语文的预习是普遍不重视的,课外预习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,因此我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预习,以保证预习的质量。为此,我对预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:利用工具书,正音正字,扫清文字关,要求朗读课文时不能读错;研读注释,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来翻译课文,凡是注释中有的内容,教师上课时都不讲或少讲;要求学生写100字以上自读课文后的感悟;明代王舜俞说:“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,只随便记录便是文”,你能否摘录两到三句来证明“随便记录便是文”;请提出你在预习课文时的主要问题两到三个,看看本课文教学结束后你的问题有没有解决,如果没有解决,要通过问同学或老师来解决。

  文言文教学,预习非常重要,教师对学生预习的要求必须明确规定,提出具体的要求,并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。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:教师们大都会布置学生预习,但有的要求不够具体,有的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预习时间,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流于形式,没有实效,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常常是唱独脚戏,学生听课似隔靴搔痒,难有共鸣,这样的教学怎么有可能在深度上进行?因此,要避免文言文教学浅层化,没有学生的认真预习,是很难达到的。我教学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时,根据常规的要求,给学生一个课时的预习时间,有力地保证第二课时的教学,为教学的深度打下扎实的基础。
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